中船股份半年虧6000萬
2013-07-05 08:08:41 來源:中國資本證券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日,中船股份公告稱,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核算,公司2013年中期業績大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6000萬元。
對于業績下降原因,中船股份解釋稱報告期內,受船舶市場、大型鋼結構市場低迷等原因的影響,公司新接訂單繼續減少,訂單價格持續下降,導致虧損。
然而,后金融危機時代,造船業需求不足,銀行不看好、信貸收緊的情況下,中船股份面臨的困境事實上還不止于此。
據消息人士稱,一度被熱炒的軍工資產與中船股份無緣,公司或失去眼下業務重振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與軍工資產無緣
失去救命稻草?
來自業內消息人士認為,一度被市場看好的軍工資產將與中船股份無緣。首先,中船股份作為一家大型鋼結構制造和船舶配套企業,歷史上從未從事過造船總裝業務,更不曾從事過軍船制造業務,并且中船股份也沒有從事軍工業務的硬件資源。市場上許多人寄希望于未來資產注入實現公司涉及軍船業務,顯然是一廂情愿的臆想和泡沫。
從中船股份固定資產和設施可看出,公司不可能從事造船或軍船業務。該公司至今沒有一個船塢,沒有一個船臺,甚至連一個重裝碼頭都沒有,而以僅有的幾個車間設施設備情況看,也僅僅可以從事若干機械加工及船配業務,連過去多年承接的一些大型的設備合同(如龍門吊(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均需要外協至其他企業方能完成。從其報表也不難看出主要經營業務都是一些普通市政設施、設備以及部分民船配套業務。
分析人士稱,中船股份只是中船集團旗下的配套船廠,其業務支撐主要靠為總裝造船廠提供配件,公司約60%的業務屬于船配制造。目前大股東中船集團下已有幾家總裝造船廠,如果將軍工資產注入中船股份,將其從配套船廠升級為總裝船廠,勢必形成同業競爭,這在證監會是不可能通過的,軍工資產更有可能放到集團下屬的幾家總裝船廠。
而今年5月份剛剛完成的股權劃轉,無疑對于中船股份來說是雪上加霜。
早先江南集團作為中船股份的上級公司,在業務上給予中船股份很大的支撐,據消息人士稱,中船股份60%的訂單來自江南集團。如今,原屬江南集團的34%股權劃轉給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直接造成中船股份與江南集團的角色從母子關系變成兄弟關系,這對于中船訂單來源勢必產生一定影響。
因為造船行業的特殊性,總裝船廠不論是經濟總量、資產規模還是盈利能力,都在集團中占主導和核心地位,其他企業最多起到從屬和服務作用。從公開資料可以推測,中船集團軍資產絕大多數集中在總裝船廠,總裝船廠之外的資產和經濟規模以及影響力則非常有限。
另外,中船集團現在已經有中國船舶和廣船國際(位置 評論 新聞)兩家造船總裝上市公司,從證監會關于消滅同業競爭、規范關聯交易的總體要求角度看,甚至中國船舶和廣船國際的造船總裝業務都應該進行整合,似乎很難再催生出第三家總裝造船上市公司。那種希望將某一軍工船廠打包定向增發給中船股份的念頭幾乎沒有任何希望,也不具備可行性。
財務成本壓力大
遭遇融資難
長期的嚴重虧損以及現金凈流出,長期居高不下的費用,也給中船股份造成相應的資本運作存在難度,由于行業外部環境的困境,銀行信貸或對造船業進一步收緊。
據了解,銀行業已把航運和造船業列為高風險行業,總體放貸條件極為苛刻,且銀行按照新資本充足原則提升最小凈利差,船舶融資成本因此上升,融資難且融資成本高成為船廠普遍問題。
隨著歐洲銀行加速退出和航運造船企業現金流情況繼續惡化,主要造船企業資金供求矛盾在2013年將進一步激化。
而對應的我國勞動力成本卻持續上升,收入倍增計劃的提出從另一方面暗示我國人工成本紅利逐步削弱。在船價低行,船廠利潤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進一步擠壓利潤,對船廠經營造成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末,中船股份營業收入15.03億元,銷售人員12人;2012年度,中船股份10.42億元的營業收入,銷售人員僅有15人。2011年,公司人均銷售收入超過億元,而2012年度,人均銷售收入不到7000萬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業不景氣致銷售人員占比較低。
行業態勢整體低迷
需求普遍不足
事實上,中船股份所面臨的問題是整個造船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近年以來造船行業呈現下行趨勢。從整個市場來看,后金融危機時代的2009-2012年,全球的造船市場年均成交量僅為8600萬載重噸,基本上為危機前(2003-2008)年均成交1.6億載重噸規模的一半左右。
與全球近2億載重噸造船產能相比較,市場需求不足情況十分嚴峻,接單難、手持訂單持續下降成為船企普遍問題。
據業內一份調查報告,中國方面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集團銷售收入和利潤指標均出現大幅下滑,骨干民營企業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揚子江船業(位置 評論 新聞)、東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和舜天船舶經營指標亦出現大幅下滑,熔盛重工銷售收入同比下降50%,毛利潤下降60%以上,凈利潤也由盈轉虧。
2012年江蘇蘇豪船舶(位置 評論 新聞)重工公司、江蘇南通惠港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寧波恒富造船、浙江金港船業(位置 評論 新聞)、大連東方精工造船、重慶最大民營船廠重慶金龍等一批規模尚可的中型船企已經破產或停工。東方造船生產經營陷入困境,目前已經從倫敦交易所摘牌并打算出售部分資產度過難關。
作為一家配套船企,在內憂外困的形勢下,沒有軍資產的優先獲取資格,中船股份該如何實現自救,已然迫在眉睫。